北京天健医院张雪亮主任治疗胆囊息肉怎么样

胆囊息肉大多数为良性 定期观察即可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粘膜表面隆起并突向腔内的一类病变的统称,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它很少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很难自己发现,大多通过B超检查。
胆囊息肉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临床上以非肿瘤性息肉居多,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肿瘤性息肉以腺瘤为常见。总体而言,胆固醇性息肉、腺瘤(腺瘤性息肉)、腺肌症(肌腺症)这三种最常见。
中医经典药方治息肉
西医认为胆囊息肉超过1㎝(1公分)就需要手术切除,而中医认为1公分左右的胆囊息肉,治疗时可以使用软坚散结的方法。中药可以软件散结,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
神秘中药——牡蛎:牡蛎微寒,肉、壳、油皆可入药,归肝、胆、肾经。具有止汗,止酸,软坚散结的功效。治疗息肉、结节则使用牡蛎壳入药。
消瘰丸:消瘰丸是古籍《医学心语》中软坚散结的名方,主要由三味药组成,牡蛎、玄参、浙贝。具有软坚散结、清热滋阴的作用。
消瘰丸为基础方,在治疗胆囊息肉上只能治标不治本。除了消瘰丸,张雪亮教授在临床上还经常使用化肝煎,达到治疗胆囊息肉标本兼治的结果。
化肝煎: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张雪亮教授在临床上针对胆囊息肉的患者采用消瘰丸+化肝煎组方治疗,根据病人特点进行加减化裁。
体检出胆囊息肉,两个月,服用75付药,胆囊息肉消失
35岁的韩先生,在某国企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去年在公司体检中,被检查出胆囊息肉,拿着报告,他愣了,2018年12月,韩先生再次到医院做彩超确定下,然而这次还是显示有胆囊小息肉。由于检查是良性的,医生告知较小几毫米大,不严重定期观察就好,并嘱咐说,不要有心理压力,可能过一段时间息肉就自动消失了,韩先生也觉得身体没有什么不适,也就没放心上,该吃吃,该喝喝,一如往常。
大概过了3个月,韩先生说持续两周的时间,感到右侧胸部疼痛,并且早晨吃完油条、油腻食物,饱餐后会隐约感到右上腹及右肩部疼痛。心里不安,立马在2019年3月7日,去医院再次做彩超查看,结果报告单上显示有数个胆囊息肉,最大的有4mm,并且也在逐渐长大,吃了点药也不管用,韩先生非常担心,不想在继续观察下去了。
后经过朋友找到了张雪亮教授,韩先生抱着尝试的心态,于2019年3月15日时前来就诊,拿着报告单给张教授看,尿酸494.8 umol/L。自述,平时一直喝水,但是还是唇干,睡眠和大便都是正常的。把脉舌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韩先生不仅有胆囊息肉,还胁痛,伴有高尿酸血症,因此辩证为痰瘀互结,胆腑郁热,治疗时不仅要利胆消郁,还要软坚散结。
韩先生服用中药一个月后,不适的症状消失了,由于距离原因,网上复诊,张教授在处方上进行了加减,又服用了一个月。韩先生于2019年5月24日做彩超检查,令韩先生惊喜的是,报告单上显示胆囊壁光整,没显示有胆囊息肉。两个月内,韩先生共服用75付药,但是患者还是有点怀疑,于2019年5月30日,就去另一家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是一样的,这时,患者才完全放下心。
虽然胆囊息肉多数为良性,没有任何症状不适,可保守治疗,但现实情况是,当我们照B超时,医生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很难从外观上去辨认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症等,一旦混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要么发展成为胆囊癌、要么只能切除胆囊了,其预后很差。所以,难以抉择时,最好多听取建议,能治疗最好不要拖延。
张雪亮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医养生方向博士生导师。先后从师于已故伤寒大师刘渡舟、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孔令诩教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相关研究多年,对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有独到见解与发挥,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从一到十谈养生》、《中医养生保健学》、《养生做好8件事》、《基层临床医生必读》等专著。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创建食疗双重干预方法。张教授长年致力推广中医养生防病的学术教育及中医养生科普类讲座,曾给多家媒体和企事业单位讲授养生课程,如北京卫视《养生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
诊疗项目: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结节病;部分肿瘤的抗复发抗转移,如肾癌、膀胱癌、乳腺癌等;消化疾病如顽固性腹泻、便秘、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疾病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调理;杂病如偏头痛、失眠、脱发、顽固性咳嗽、怕冷、出汗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病;妇科月经病、乳腺增生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胆囊息肉等。
出诊时间:每周五下午、周六上午
出诊地点:北京天健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