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谜尚香港全线关店
(360化妆品网专稿 文/梁贵怡)本月2日引起化妆品业界广泛关注的“谜尚Missha香港全线关店事件”终于得到官方回应。7日下午,谜尚中国分公司给各大媒体广发声明解释了这一事件。
声明中谜尚方澄清关店事件并非谜尚韩国总部的决定,而是谜尚香港代理商的作为。谜尚香港代理商母公司(旭東(正大)有限公司/Y.T.Cheng (Ching Tai) Ltd.)主要从事化工方面的经营。近期国际油价大跌重创了该公司,导致其资金链断流,突然宣告破产。该公司旗下所有业务的经营都已经停止,其中包括了谜尚香港区域的门店经营。但代理商决定停止谜尚香港的经营时并未提前和品牌协商,谜尚方表示在事件发生前他们全不知情。
谜尚方承诺香港代理商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会影响其他经营谜尚生意的客户及谜尚品牌形象,他们将尽快寻找新的香港、澳门代理商,恢复香港业务的全面运营。韩国谜尚公司对此代理商未提前和品牌协商,且至今未向公众做出任何解释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其实,国外品牌商及中国代理商之间的问题并非首次出现。“谜尚香港全线关店事件”把这个矛盾从水面下浮现。
图说:谜尚遭遇代理商之殇
信息不对等 两地价格相差两倍
谜尚在2000年于韩国创立,初期以网上购物形式经营,至2002年开设首间概念店,2004年12月进驻香港,除零售外,谜尚在香港亦有提供化妆课程。可谓香港流行韩国彩妆品牌的先驱。
据香港媒体报道,2日谜尚香港店铺与专柜突然全线停业,香港的20间分店及百货公司专柜全部落闸或拉起封锁线,货品及摆设原封不动,只有部分分店贴出暂停营业告示;但停业前,谜尚香港于圣诞节推出一连串优惠促销活动,包括可以50元换购价值高达728元的幸运福袋。如此大动作,作为领导者的谜尚韩国总部毫不知情实在让人担忧,这正显露了谜尚与其代理商的沟通不足。
进口品牌商和中国人做生意的理念因地域不同会产生差异。距离和资讯的不对称导致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瞬息万变很难把握。如果品牌商与代理商联系不够紧密,这些品牌进入中国后,对中国化妆品产业长供应链的特点不够了解,又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打开中国市场,问题就会出现。
谜尚关店后,香港网友一片热议。有女网友反馈谜尚香港初开业时产品价格实惠,之后越卖越贵,香港购买价格竟是韩国的两倍多。香港与韩国的销售价格不对等让很多消费者干脆选择代购,实体店乏人问津,严重影响了经营。
[pagebreak]利益不对等 品牌商代理商各有各做
“不找中国总代理、不给朝鲜族人代理、不许代理商将产品拿到网上销售……”4月份在四川成都举行的成都美博会国际展区一个韩国二三线品牌展位上,该品牌的韩国创始人安度林先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三不”原则。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安先生很难向前来询问的代理商解释这个原则,因而询问的人最后都只是留下了联系方式。
据安度林介绍,2008年他曾在中国试行过中国总代理模式,2009年受到该中国总代欺骗,致使他2010年、2011年对中国贸易失去兴趣。对于“不给朝鲜人族代理”的“偏见”原因,安度林解释,朝鲜族人经常去韩国,从韩国倒卖产品在中国销售,弄乱市场;而“ 不许代理商拿货到网上卖”也是出于他近几年在中国曾经遇到这类代理商最后导致网络上低价对线下销售造成很大影响的原因。
事实上,像安度林这样,在挑选合作伙伴上的谨慎以及困局,并不是孤例。韩国彩妆VOV品牌多年受商标纷争之扰导致品牌在中国发展速度受影响。
中国本土代理商做韩国品牌,如果品牌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比较少,代理商会认为我也只是一个代理商,希望在利润上有回报,所以对所代理的韩国品牌不会当自己的品牌来投入。在韩国品牌的选择上,会考虑实力不错的厂家直供,但从终端店的角度来看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厂家直供不如代理商能提供及时的服务,终端店家反应的问题,韩国厂家听后不一定能理解。整体而言,由于语言、文化、经营思路的差异,加上双方之间的不信任,整个供应链不同环节涉及到的人心态各异,这些复杂性也造成很多进口品牌在中国困难重重的现状。
图说:品牌商与代理商不得不说的故事
谜尚关店启发 国外品牌商可以这么做
在中国经营化妆品企业的咖啦咖啦(KALAKALA)社长李春雨表示,“应当从香港谜尚停止营业事件中吸取教训”。李社长强调,“在像香港、北京、上海等中国大都市中,因为费用剧增,如今很难再提高收益”,“这里随着房地产、股票泡沫的消退以及增长率的停滞,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中端价品牌能好卖的条件消失了”。LG经济研究院通过最近的报告指出,必须要关注包括被称为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小米”的自然堂在内,本地品牌的崛起以及网购剧增等现象。
了解中国市场、多听取中国代理商的意见、提高对代理商的支持,才是国外品牌商进军中国市场必须做好的第一步。
韩国谜尚Missha关于香港门店停业官方声明
让欧美大牌走下神台 韩妆为何这么牛
谜尚香港全线关铺 韩国美妆品牌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