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一支股权投资基金花12亿卢比,买下了印度一家零售企业8%的股份。照此推算,这家名叫“Fabindia”的印度公司当时的市值接近140亿卢比(约合2.83亿美元)。更让人意外的是,Fabindia与LVMH的调性其实差别很大,没有任何所谓“奢华”概念。
Fabindia是“Fabric”(纺织品)和“India”(印度)的缩写词,意为“印度纺织品”,它是印度最大的传统工艺、技能和手工方法制成品的销售平台。公司与超过86000名乡村手工艺人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把他们的手工艺产品销往城市。通过这一过程,既保存发展了印度传统手工业,也提高了乡村手工艺人的收入。Fabindia还是一家很赚钱的公司。来自印度212个地区的手工艺人,为全国169家门店供应所有的产品,使得公司成为印度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商。
2012年,Fabindia营业收入超过50亿卢比,净利润率达8%,是其他同行的2倍。此外,Fabindia还以其“COC模式”(CommunityOwnedCompanies,“社群拥有公司”)闻名。这一独创性的组织形式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适应了印度独特的市场环境。
Fabindia已经有53年的历史。创始人并不是印度人,而是一位名叫约翰·比舍尔(JohnBissell)的美国人。1958年,26岁的约翰辞去纽约梅西百货的采购员工作,加入福特基金会,前往印度指导乡村手工艺人制作用于出口的纺织品。
传统印度男性多包头巾,女性多穿纱丽,许多乡村采用世代相传的方法织造这些服饰。整个20世纪后半叶,许多美国人对印度充满了好奇,乔布斯就曾经去印度追寻过印度教圣徒。这股潮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西方人群的审美偏好。随着对印度传统手工艺认识的加深,约翰觉得这些色彩斑斓的纺织品在海外很有市场。1960年,他用积蓄下来的2万美元创办了Fabindia,将印度传统纺织品出口到美国。
Fabindia早期经营的产品以布料、地毯及家纺制成品为主,材料取自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等,采用传统手工纺织、印染和刺绣技术,突出鲜明的印度风格。
1975年,在经营出口贸易的同时,Fabindia开始拓展本土零售市场,当年在新德里开出第一家零售门店,出售室内装饰织物、棉织地毯、家用亚麻布等。20世纪80年代初,零售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销售的手工编织和印染服装广为人知。不过在1992年以前,出口仍然是Fabindia的主营业务,零售只占公司业务量很小一部分。
1993年,约翰的儿子威廉·比舍尔(WilliamBissell)开始接掌公司经营大权。1998年,在失掉最大的海外客户以后,Fabindia全面进军印度零售市场,在各地开设连锁店,业务不断扩张,逐渐发展成为知名零售企业。2000年以后,Fabindia增加非纺织类产品,品类逐渐扩展到有机食品、个人护理产品、手工饰品等。
Fabindia从来不做广告,门店装修也不豪华。在新德里可汗市场,Fabindia的门店位于一栋三层楼房的二楼与三楼,门面极其普通,很容易让外地游客错过。可在印度,Fabindia代表了传统的工艺、优良的设计和可靠的质量,能够将原生态手工技艺与当代设计很好结合起来。大部分产品出自印度乡村,公司还为手工艺人提供各种支持,包括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乃至资金和原材料资源,帮助他们生产既具美感、还能让消费者承受得起的产品。这些使得Fabindia在印度国内有很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