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碎片化的大时代:各种信息海量、凌乱地充斥着我们的头脑,人们的注意力也被不断分散。曾有人感慨,如果说这个时代与过去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工具的无所不在,如影随形。办公室里的计算机,卧室里的黑莓,沙发上的iPad,客厅里的Xbox,咖啡馆的WiFi,人与外界的每一次交互,几乎都要借助于工具。作为代价,我们的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被一点点切割成碎片--即时通信工具切割了时间;搜索引擎使知识碎片化了;社会化网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碎片化了。
日化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碎片时代的影响。行业的信息也点滴浮现,人们的注意力也被不断分散,冲击着大脑不同的神经。但正因如此,从碎片中厘清一些脉络,寻找一些完整的东西,站在碎片之上去独立思考,则变得至关重要。行业如此,时代亦如此。
大时代中的"碎片
近期的日化行业中,不断有一些大事冲击着业内人士的眼球:超六成牙膏缘何被外资掌控 两面针陷亏损泥潭;上海家化将放弃可采与清妃两个品牌;宝洁业绩下滑;2012《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发布,日化行业相对落后;欧莱雅印尼建成73万平方英尺最大工厂;韩国全民化妆,风潮涉及男士;双11淘宝销售额191亿元;国货突围,日化市场正悄然发生变化;日化企业天价广告出击2013……
在纷杂的信息中,日化行业地震不断。而这些信息大到本土与外资的品牌对抗,社会责任,小到企业的自身发展,不一而足。但正是这些信息中,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发展情况,也正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对行业的认识还有可以着手梳理的地方。虽然将这些信息拼凑在一起,会略显杂乱,但如何从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信息中寻到一些行业、企业共同的东西,才至为重要。
小思考之行业
近期,行业的新闻并不少见。而在行业中,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市场争夺战,依然是关注重点。此前,在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对战中,几乎是节节败退的局面,但近期这已略有改观:据尼尔森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日化行业个人护理品类中,本土品牌与非本土品牌占比分别为38%、62%。而面部护理类中,本土品牌以27%的增长率反超非本土品牌,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2%、48%。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此前就有报道称,宝洁和联合利华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减少,这是由于外资品牌的渠道融合方面的问题。而这正是本土品牌的机会。
虽然曾经的牙膏巨头本土品牌两面针陷入了亏损,但云南白药、片仔癀等本土品牌的兴起再次证明了本土品牌有着与外资对抗的强大资本,而这更需要本土企业去经营与发展。而且从韩国化妆风潮波及男士这一事件中则可以看出,本土化妆品市场的增长空间仍然是巨大的,至少我们男士这部分的消费就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双11的辉煌业绩,再次证明了网络的力量。一天时间,191亿元,这样的销售额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震撼无比的,而传统化妆品企业也该思考如何应对网络这个趋势了。电商不是开个网店就能做起来的,对电商的态度,化妆品企业更应该踏实些,但同时也应更理性些。
小思考之企业
最近比较值得关注的,还有企业的变化。本土化妆品巨头上海家化贯彻多品牌战略,同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各品牌的销售策略,高夫等收入增长较快的品牌将大力推广,而清妃、可采能竞争力不强的品牌将逐步退出市场。这容易让人想起十年前,联合利华也同样运用了同样的战略,在当时中华与洁诺两个牙膏品牌中,由于中华牙膏表现优异,联合利华于是放弃了洁诺而主推中华,从而造就了中华牙膏无可替代的行业地位。
对于上海家化的做法,业内专家张兵武在微博上表示,聚焦战略家化做了个好榜样。过去几年很多本土企业的多品牌战略基本失效,贪多嚼不烂又不愿改弦更张,实在是浪费资源遗患无穷,聚焦才是正道。对于品牌打造的做法,上海家化值得关注。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天价广告的投入也值得聚焦。从广告赞助的栏目中,我们看到了品牌背后的一种觉醒。化妆品行业资深专家冯建军则认为,本土护肤品牌投放战略的调整,跟其整体渠道战略的拓展有关,近两年,本土化妆品牌由原先的化妆品店渠道(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网购渠道逐渐向百货店、商场卖场等渠道拓展。日化行业专家李加楠也指出,目前中国日化行业市场风向有所转变,前期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民族品牌开始崛起,反攻长期被外资占领的一二线城市。
虽然近期收获的信息都有一种正能量在里面,但面对前景还不明朗的2013,日化企业不应放松警惕。两面针的多元化与管理困局则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而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显示,日化行业社会责任仍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