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旭阳对时尚有着越来越独到的见解,他本来就是一个喜欢时尚的中青年,但是真正做时尚做出感觉,却是最近这一两年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消费时尚,现在我是帮助公司一起制造时尚,属于时尚产业中的一份子,真正进入时尚产业界后,我发现要做好时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冬旭阳说。
冬旭阳是广州某化妆品企业的营销总监,化妆品属于时尚产业界比重比较大的一块,事实上冬旭阳的这番话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总体来说,本土化妆品业偏离时尚的轨迹是比较远的。”这是冬旭阳对中国化妆品业总体的感受和评价。
冬旭阳所在的公司属于中国4000多家化妆品企业中的一员,这个企业与其它多数企业一样,之前主要是靠生产化妆品半成品材料和帮助国外品牌进行OEM加工而生存,随着中国市场的变迁和产业转型的变化,冬旭阳所在的企业也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我们今年在全国的化妆品专营店已经有2000多个网点,但是销售额并不高,加在一起也就2000多万。”
显然,冬旭阳所在的企业品牌经营得很普通。“很多网点都是无效网点,对我们来说开拓营销网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高每一个网点的销量。公司老板每天为此绞尽脑汁,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冬旭阳反映,尽管公司老板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也在设法努力改变,但是多年来公司品牌的业绩就是没有什么起色。
冬旭阳认为,老板并没有意思到造成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只是一味地责骂下面的营销人员。“我们认为,造成品牌一直未能有突出进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品牌缺乏时尚的基因。”
化妆品属于消费品,但与此同时更是一种时尚产品,冬旭阳已经一目了然直指造成问题的关键核心,“但是我的观点并不能被老板所接受,我们的董事长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洗脚上田’的创业者,当年凭借频繁地倒卖货物起家,成功打造出一个化妆品工厂。而今我的直接顶头上司即总经理是老板的亲弟弟,年纪仅有26岁,初中文化。”
冬旭阳认为,其公司的大小老板缺乏文化,缺乏对时尚以及时尚产业的正确理解是导致与老板、经理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而沟通的不畅快直接导致了品牌在市场上表现平庸。
“这个前景十分堪忧,你也知道,目前整个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光是本土品牌就是有上万个,市场上不可能会让这么多品牌同时长久存在,品牌的优胜劣汰势在必然。”
冬旭阳对自己所在企业品牌的担忧,其实反映了目前整个中国本土化妆品业的极大隐患。本土化妆品品牌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其中大部分的市场为国际大牌所盘踞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另外的一个表现则为,本土品牌只能在中国的三四线市场觅得一点食物,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十分低。
而多数本土品牌缺乏时尚基因,这既是现实的结果,也是造成现实结果的原因。“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们公司的老板看来,只要产品制造出来,冠上某个概念,就可以往市场渠道上去发货了,什么时尚,什么风格,什么品牌的基因,他们认为那些东西听起来太文雅不实用,只有拿出销售业绩来才是最实用的,但偏偏时尚基因并不直接与销售挂钩,因此才让我们的老板觉得不实际。”冬旭大倒苦水。
正如冬旭阳所说,本土化妆品品牌持有人都在努力追求一个结果,却往往很容易忽视达成结果的那个过程。让自己的品牌注入更多时尚基因,需要公司在这方面进行额外的投入,比如对产品外形的重新包装和设计,对企业和产品宣传手册邀请专业的公司或者人才重新进行制定,对产品宣传文案的重新编制,让产品在时尚杂志上露脸,通过时尚杂志媒体将品牌的时尚基因塑造起来等等,许多看起来与销售并不相关的工作其实都十分重要。
“要命的是这些工作都是需要公司花钱投入的,而我们的老板几乎是拼了命的追求销售成绩,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是国内众多品牌化妆品持有者的共同心态,事实上,不踏实,没有时间的沉淀也打造不出时尚品牌,而问题的核心关键是化妆品属于时尚消费品,没有时尚基因就无法为时尚人士所推崇,无法为时尚人士所推崇就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品牌没有知名度就难以从根本上提升销量,没有销量回款,品牌也没有知名度,将难以在市场上持久下去。”冬旭阳说。
然而整个中国市场十分有利于时尚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下,中国经济多年来则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中国市场已经被视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的兴旺,中国的国势也日盛一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追求时尚潮流,提升生活品位,成为和平年代下中国百姓的主流生活态势,这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大牌的强攻之地。
但在如此利好的强大内需市场面前,众多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却因为缺乏时尚基因而不断丢失自己的市场。
“那种认为只要生产出来的是化妆品就能成为时尚产品的想法未免显得太肤浅,我自己亲身的体会是时尚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优秀的品牌文化内涵一定需要由精心打造的品牌外形来表达。我们离真正的时尚还有一段距离。”冬旭阳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