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道德之:企业的商与道

马云最近有点烦,先是近5万多名网友有组织性地攻击部分淘宝商城大卖家,再是小买家通过支付宝集体提现。或许他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商业决定,能把自己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马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焦点。然而每次亮相,他和他的企业几乎都与道德扯在一起。马云此次之举被很多人认为是“过河拆桥,抛弃小商户”,有损社会道义,更有媒体暗指他败德。马云自己很委屈,在微博中这样写道;“公司想挣钱是正常的,不想挣钱是不正常的。淘宝经历了九年不正常!九年来我们从未考核过淘宝收入,从未要求过淘宝一分钱的利润。今天也没!”

正如马云所说的,企业的本质就是争取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他们的每一个决定也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其实一直以来,商业与道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之间都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企业一方面希望树立道德形象来获得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又用各种手段硬生生地将商业与道德扯开。马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高调宣称淘宝实行免费政策,他被称为“创业教主”、中小企业呵护者。过去两年,马云一直强调“家天下”的观念,强调阿里巴巴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此时淘宝商城提高商户费用的“有为”之举无疑与此前无为阶段塑造的教主形象产生了冲突。

拿捏好商业与道德的分寸

看来,即使是高居垄断之位的是行业巨头,也免不了在商业与道德的交界处徘徊。

企业既然生存在这个社会,占用了社会资源,就逃避不了道德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它必须使自身获利的同时,又能有益于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必须注重道德。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已经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职责,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国家财政提供了收入,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心目中的道德标准则更为具体:企业的产品是否安全,企业的服务是否到位,企业和企业家是否为社会做过公益等。衡量道德的标准不同,看法也自然不同。

在日化行业,像欧莱雅、宝洁这样的大鳄,也不得不时时警惕,拿捏好商业与道德之间的分寸。“在商言商”,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产物,不可能不想赚钱。它要生存,要运作,要养活员工和经销商,要服务消费者,就必须获得利润。如今化妆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巨头不断施压,新企业一路冲击,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要想在这个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就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开发新产品,升级老产品,换包装,请明星,打广告……。某些品牌还会进行产品免费派送,开展卖产品抽奖品等活动。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它们明白道德的意义,只是很难把握好商业与道德之间的这层关系,比如在化妆品原料成本增加时,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它们当然知道这违背道德准则,但利益当前,却经受不住诱惑。企业昧着良心做出损害消费者的事已经不是罕事,这与企业实力无关。尤其是近几年,无论是跨国大品牌,还是本土新生品牌。频频曝出产品造假,成分中含有有害物质、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

真正的商业和道德兼容

难道商业与道德之间就真的水火不容?其实也不尽然,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企业对待市场的导向由最初的产品营销观念发展到现在的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就必须考虑在利润、消费者需求与社会福利之间做出权衡。

真正的商业是不和道德矛盾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背景下进行,离开了伦理而单纯地强调人的经济理性只会减弱经济学的预测能力。离开了道德企业,是没有发展根基的。社会并不要求企业一分钱不赚,也不期望企业家个个都成为慈善家。毕竟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利益,他们有权利决定怎么处理。就像虽然乔布斯没有赞助慈善事业,相信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价值。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社会只是希望他们能做到诚信、良知、有道德,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能够违反国家法律、违背社会道德和自己的良心,不损害消费者利益。

其实,很多企业承认自己的道德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做些事,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管是立白集团在广西14个地级市的中小学校进行爱心助学活动,花王集团开展“花王粉红丝带”公益活动,还是自然堂启动“伽蓝奖学金”,丸美设立“十分关爱基金”,婷美成立“绿色专项基金”……,企业在用自己的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有人说这是企业在作秀,他们是为了扩大影响,更好的圈钱。其实就像某位伟人说过的“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像争议人物——陈光标,即使非议再大,他确实捐款了,也确实有人得到了帮助,就不能否认他的社会价值。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公益理念得到了宣传,弱势群体也获得了帮助。

李嘉诚说过,要正确投资一个企业,就必须看到它三年,甚至五年后的状况。商人就像船长,只有拥有长远的目光,才能让船行得稳,行得远。纵观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无不将道德、社会责任放在心上。

作为一个企业,至少要做到“信、仁、义”,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辉煌的未来。

信,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要以“信”相待。企业都明白,诚信是其生存的保障。消费者是其“衣食父母”。消费者选择产品出自于信任。企业应该回报这份信任。它们要做的就是不欺骗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放心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仁,对于自己的员工要以“仁”相待。虽说企业的利润是消费者给的,但它是员工创造的。尤其是化妆品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处处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一个连自己的员工都不关心的企业,它怎么会把消费者放在心上。

义,对于自己的经销商要以“义”相待。大部分企业是靠经销商和代理商帮它们把产品推销出去。对于企业来说,经销商就是左膀右臂,同一战壕的战友。

某位业内人士说得很好:商人不是圣人,逐利性是企业唯一不变的目标,不追求利润的企业注定不能长久,不赚钱的商人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商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圣人,那是悲剧,大家认为商人是圣人那是愚蠢;但是,一旦商业冲突了社会最基础的规范,必须受到法律与道德的严惩,比如三聚氰胺、毒大米、地沟油,对于淘宝,马云没有错,错的是大家把他当成了偶像与导师,但是他只是一个商人,一个绝顶精明的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