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供不是你想供就能供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化妆品行业这条河里,大凡来看几眼的,都知道里面鱼肥虾多。但结了网就能捕到鱼吗?未必。还得看这网结不结实,够不够大。说白了,强者捕大鱼,次者捕小鱼,弱者就剩个虾兵蟹将,实在不济,捞上来一堆泥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网坚而大,是关键。对于化妆品行业而言,这张网,就是渠道。化妆品行业发展到今天,渠道几经变革,扁平化成为最主要的趋势。那么,到底扁平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生产对接销售,直接面对终端的直供模式,企业自己来织这张网,是不是最终的走向?
事实上,现在的化妆品企业,采取直供模式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依然跳不过代理这一关。即使是排名行业前几名,也没有几家企业敢放胆弃掉代理商自己一揽子全担。原因何在?
我们知道,任何渠道在最开始都是厂商直接面对消费者,是最扁平的。强大如现在的宝洁,起初也只是从一块肥皂起家,两位创始人威廉·波克特与詹姆斯·盖博最初生产出来的肥皂,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而不需经销商这一环节。但随着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成正比随之扩大,厂商已经在生产能力之外,无法全盘照顾,就不得不借助于他人即走代理环节。就像现在的宝洁,产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仅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就高达130多亿的销售额(2009年中国联合商业会的数据),这么个大盘子,宝洁以一己之力怎么能端下?所以,从全国总代理到区域分销商,区域代理商和经销商,渠道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延长,这就是现在传统渠道的局面。但慢慢大家又发现这样做渠道成本高,厂商距离市场较远,无法及时有效地收到市场信息,调节措施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这就使得渠道最上游的厂家萌生一种扁平化的思想。这也就是现在渠道扁平化出现的大环境,直供模式在这一环境下逐渐成形。
存在即合理,将直供手法运用娴熟的某品牌总经理就在媒体上说过,直供不是“等死”抑或“找死”的二元判断题。他认为,直供模式能存在有其特殊原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消费者的购买因素。购买成本与流行变化是催生“直供模式”的重要因素,如果目标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因素不在于以上这两点,那么可能专心做好研发和品质就是厂商最重要的事。二、自身重塑的实力。“直供模式”需要厂商以一己之力承担起整个渠道的资金压力和物流压力,需要厂商在研发、品质、品牌、管理上保持竞争优势。还能组织团队,做好市场开拓、市场管理、市场支持以及终端商的服务,保证信息流的通畅。对企业自身实力的要求不可谓不大。三、环境因素许可。产业或者行业的发展格局,甚至是终端商的成熟程度,都是厂商是否“直供”必须要考量的因素。通常地,他认为在经济环境平稳、行业格局没有剧烈变化、消费需求平稳的时候,是企业实现自我调整、重构组织的时机。
诚然,我们在探讨直供模式时,不可避及的一点就是企业实力。似乎有一条简单的逻辑在左右我们的思路:实力强者,直供水到渠成。因为有实力,人力、仓储、物流等等都不是问题。什么样的算有实力呢?根据慧聪邓白氏研究了解,截止2010年,我国持有有效生产许可证的化妆品企业为3245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仅广东就有1467家;从企业规模角度,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50家,其中5亿元以上有10多家;年销售额3000-5000万元之间的中小型企业占据企业总数量90%左右。从以上数据看来,5亿以上的这10多家企业算是有实力的了吧?他们有几家是采取直供模式的呢?随便列举几个,上海家化、伽蓝集团、丸美、美肤宝……答案自在人心了。至少,这些企业所属的成熟品牌,依然在走传统的分销路子。
所谓家大业大,尾大不掉的问题也肯定是大企业所顾忌的。一旦以直供为主,建立自己的网络团队,首先就是失去经销商的资金和物流支持,资金周转、团队管理等等问题显而易见。对于这些成熟品牌来说,完全丢弃代理环节,走直供路子,至少现在还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毛利高,是直供最大的诱惑。但这些实力企业在诱惑面前,更多的是谨慎,即使有动作,也轻易不会拿成熟品牌试水。如伽蓝集团,自然堂依然稳稳当当走传统路线,只不过把触角伸到更基层而已,然后拿出发展中的品牌雅格丽白,在一部分市场采取直供模式。可以预见,这样的尝试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出现,但成熟品牌的营销运作模式依然会是主流。阳光国际生物科技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郭宇在采访中就告知,旗下的圣密莱雅不会走直供,但公司近期正在筹备新品牌上市,则会尝试直供模式。问及原因,郭宇反问记者:“圣密莱雅在全国100多个代理怎能丢弃呢?前期努力不是白费了吗?”
可见,渠道并不是厂商可以随意地延长或缩短的,它的任何变化都要取决于市场和渠道的成熟程度。当渠道发展到成熟阶段,企业需要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把渠道交予第三方打理,而不是试图用一种模式去处理所有的业务。无独有偶,广州韩纯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世勇也告诉记者,韩纯目前在全国已经有100多位代理商,只有在极少数空白地区,公司自己组建团队对接终端店。问及两者优劣,金总坦言直供带给企业的利润要较之代理高出几个点,但是,“组建团队、仓储租赁、物流运送等环节的成本一抵消,相差无几了。”看来,在代理空白点公司自己组建团队打开市场,不过是出于抢占市场的需要,一旦招商成功,还是会选择交给代理商打理。金世勇认可了记者的这一想法。
俗话说的好,钱是赚不完的,利润均沾才是商业生物链的正常秩序。生产企业在精力上更应该侧重在产品品质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保不会两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