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名噪一时的中华、美加净、小护士、大宝等国内知名品牌相继被外资收购,前段时间丁家宜被外资收购的传闻在媒体上也是炒的沸沸扬扬。国有品牌缘何频繁被收购?收购之后为何多数品牌地位都是一落千丈?
外资企业缘何收购国内品牌?
“外资品牌收购国有品牌他最看重的不是你这个牌子,因为你这个牌子的营业额对外资企业来讲根本不算什么东西,他看中的不外乎是你的渠道,你的网络,你的渠道。”广州尚朵化妆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高翔在接受《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采访时指出。
高翔还称,外资在收购了国有品牌之后,将产品改头换面,很自然地进入了原来产品的渠道,节省了相当大的费用。如果他自己出个新品,重新建立一个渠道的时候,他要花很多代价。当国产品牌的渠道外资不看重的时候,该产品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依露美(中国•广州)化妆品有限公司经理刘世钊也认为,“国外的一些大品牌来收购,也只是走捷径而已,他利用你原来的市场网络而不是设备和人员,他把你的网络市场占有了以后,你基本上就是一个空壳了,他就没有必要再用你这个空壳去耗掉他的资源。”
尽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外资收购国有知名品牌都是看中其销售渠道,而非产品本身。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品牌被外资收购是必经之路。
“很多消费者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国外的产品更先进、更有效,可能在企业家心目中可能也有这种心理作用的存在。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是想提高自己。”广州市欧露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小晴表示,“但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外资一旦抛一个绣球,国内企业大都会经不住诱惑,就出手转让了。市场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去向。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更多的还是物美价廉。”
事实上,很多外资企业想吞并比较知名的国内品牌,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章小晴表示,“我认为,都是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属于商业范畴的一种吧。”
国内品牌为何不能做大做强?
“因为中国很多品牌是以做生意的思路在经营产品、公司,而不是以做品牌的思路,从思维方面来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国产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有再大的发展时,麦家妮(广州)化妆品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王方银如是说。
在他看来,经营者的意识是决定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企业是做品牌还是做生意?这就是问题所在。“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当沉淀到一定度的时候,这种思维不转变过来,以及整个后续的东西不跟上的话,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品牌呢?其次,实际上很多品牌做得好的,包括一些大品牌,在市场经营中都有一定的风险。中国的很多企业老板,他在做到一定程度时就觉得没必要那么去冒险了。研发理念和远瞻性、投入等方面还是有点不够的。”
实力和体制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否做大做强。高翔指出,国产品牌在中国只要做的起来的民族产品经常到最后都没了,要么被国外收够,要么老板等着被国外收购。国产品牌都是从小做起来的,做起来以后突然有这么多实力了,他就是一个暴富的,他有多大的生存思考能力是值得考虑的。国外的品牌是一个团队在决策,国内都是老板自己决定。像屈臣氏,光策划团队就有一百多人,在国内哪个公司有这样一个实力?
刘世钊也表示,国有品牌很多人钱赚多了以后就放松了,研发和收入就不是很成正比了。一个企业刚开始会投入很多去研发新产品,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如果企业留不住人才的话,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遇到瓶颈。
国内品牌成长需要政府扶持
“我觉得中国的国内品牌的化妆品要想成长需要政府支持,如果政府不支持”高翔如是认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扶持对市场良性发展、走向国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刘世钊给举出一个例子。“现在中草药是一个很火爆的话题,含中草药配方的化妆品比较受市场认可。但中草药萃取之类的化妆品,做的越少成本越高。现在很多国外的化妆品也在打草本、中草药的概念,关于中草药的萃取这些其实中国早就能做了,但是这些萃取的先进设备大多都是在一些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研究所等带有国有成分的单位研发利用的,这些单位没有经济的压力,越是先进的设备价格越高。新设备的价格高的离谱,让很多实实在在做产品的企业无法承受。如果有了政府的扶持,这些先进的设备、技术很多企业都可以用的话,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用以市场规律来运作,进而就形成一定的竞争了。”
显然,技术设备的升级会引起产品互相竞争,产品会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低。“当这些技术和品质达到一定程度时,提出草本、中药萃取等概念时,企业才更有底气。”刘世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