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馥春的复兴之路,现在看来还是征途漫漫。作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始祖,谢馥春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民间有“天下香粉莫如扬州”之说,而扬州香粉当数谢馥春。顶着“中国首妆”的光环,谢馥春几经沉浮,历尽沧桑,于2005年重获新生。而老字号的复兴之路并不平坦,每年50%的销售增长额仍难掩其体制僵化带来的一系列瓶颈和硬伤。
老字号现状
谢馥春品牌文化研究中心的郑连平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2008年,谢馥春在扬州东关街上开了第一家直营店,现在一共有50多家店,每年销售额增长在50%以上,另外,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去年增幅96.6%,已经形成直营、加盟、电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之势。
复兴之路看起来似乎比较稳健,但问题真的不存在了吗?
问题之一:品牌认知度过低
在一个世纪前的巴拿马世博会上,谢馥春一举成名,一度在国际上名声大噪。而如今复出后的谢馥春,却低调得让整个世界似乎都忘记了她。
谢馥春自2005年复出后,一直靠口碑营销,从未在大的媒体投放过任何广告,也未与任何一家行业媒体有过推广合作,在整个日化行业可谓遗世而独立,踽踽独行,脱离了行业圈子。
而在选址上,谢馥春采取了与景区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总共只有50来家店,辐射范围非常有限。所以不经常旅游的人不知道谢馥春,经常旅游的人也未必能见到谢馥春。
品牌认知度低无疑是谢馥春的一大硬伤。这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再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品牌推广和影响力,也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问题之二:对资本说NO谢馥春真的底气十足吗?
这是个资本的时代,当企业邂逅资本,会发生质的改变,迎来几何倍增式发展;反之,缺少资本的助力,企业则会产生发展瓶颈。
谢馥春的现任掌门阚滨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谢馥春绝不接受外资!
谢馥春自2005年复出,2008年在扬州开第一家直营店至今,仅有50家店,跟国内其他品牌的拓展速度比,显然节奏非常缓慢。
谈到拓展缓慢的原因,郑连平表示,在城区东关街和维扬路有生产基地,但还未全面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阶段,年产值只有近亿元,并未形成规模,并强调近期会在杭集扩建厂房,集中生产。
为何到现在才开始扩建厂房?难道前面十年都没有意识到产能的问题?郑连平告诉记者,前几年刚开始,资本积累不够。而根据谢馥春目前的状况,销售尚未过亿。
一共50家门店,均分布在景区。根据谢馥春目前的规划,厂房扩建后,预计在2017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目前的50家网点显然不能消化掉4亿元的产品。而大规模的开店,拓展渠道,品牌推广,都需要资本。我们不禁要问,谢馥春这么高姿态,真的不需要资本吗?
问题三:体制成最大绊脚石
谢馥春自1952年公私合营至今,一直属于国有企业性质。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时期,一批民族美妆品牌抓住了机遇,取得了突破,比如百雀羚。
反观谢馥春,90年代初同香港绿丹兰的合作以中方提出终止告一段落,之后的十年,在大宝等一批民族美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时候,谢馥春作为国有企业的弊端彻底暴露了。
郑连平告诉记者,一方面,随着日化行业的对外开放,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刚从文革走出,元气大伤的谢馥春根本无力招架;另一方面,本土的一些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私营企业体制灵活,决策迅速,产品更新快,迅速打开市场。而谢馥春因为体制不灵活,产品单一,战线过长,资金不能回笼,迅速进入负债状态,终致衰败。
据知情人士讲,谢馥春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推陈出新的速度特别慢。产品的老化问题非常明显,而老的东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终归是走不长久的,特别是化妆品这种具有潮流性的东西,留住文化的魂,产品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有删节,原文请看2014年第4期《洗涤化妆品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