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日化市场,经历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化妆品市场。数据显示,2008年,个人护理用品行业为中国GDP带来人民币1640亿元的增加值,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上升至5020亿元。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将重视和使用护理品进行美容,而且她们对美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些都将促进中国日化市场的理性成长,也预示着中国日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品牌经济时代。
回顾近20年来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用两字来形容:“机会”。而“机会”的实质就是在急剧发展的中国市场中,顺应渠道变革、消费变革、社会变革,把握企业扩张的战术机会与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从这种意义上看,“机会”并非贬义词,而是过去20年本土日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的约翰·奈斯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因为都是白手起家,因为没有任何资源,于是抓住任何一个可以求生的机会,成为本土日化企业的营销宝典。过去的十几年里,本土日化企业更是将机会导向的战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所谓时势造就英雄,产品不一定要有多高科技,没有任何资源也没关系,只要有机会就够了。
反观过去这十年,市场裂变,机会无限。刚刚呀呀学步的本土化妆品企业,在与国际品牌这个“狼外婆”的交锋中,将中国式的经营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仰赖高速增长的外部经济和中国消费者对个人护理用品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本土化妆品企业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从北至南,自然堂、珀莱雅、美肤宝、丸美等本土化妆品品牌,都从几百万销售额的“小鱼”,成长为如今数十亿元的“大鳄”;曲线进攻、样板市场、会议招商、概念炒作……各种经营模式或是营销策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书写下数段日化江湖的传奇。
上一个十年惊心动魄。中国化妆品行业英雄辈出,强者纵横。跨国品牌来势汹汹,势在必得。但为什么自然堂仍然迅速成长为可与跨国品牌抗衡的本土化妆品领军品牌?为什么洗衣液领域的老大是蓝月亮而不是宝洁或联合利华?我想,仍然是机会。如果给郑春影先生第二次创业的机会,他还能创造出第二个自然堂吗?我想很难,因为已经错过了专营店渠道大崛起的绝佳时机;同样,如果再给罗秋平先生第二次机会,让他重新创业,他能够创造第二个蓝月亮吗?也很难,因为洗衣液市场已经过了最佳的切入时机。也许可以这么说,过去十几年中,本土日化企业营销战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抓住机会。
发展的轨迹向前延伸。下一个十年,依旧是黄金时代,但下个十年我们的机会又在哪?这个问题是那些具备长远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正如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曾经说的:“十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思考我们下一个十年的机会在哪里?”可是在这个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能像郑春影先生一样殚精竭虑思考企业下个十年的企业家又有几个?现实是,大部分本土日化企业经营者最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上千万消费者的利益,切换成几十个人的利润;再把50年的品牌使命,浓缩为5年的短期暴利,时光轮转,换个名字换套战术再来一遍。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整体蓬勃向上的行业,大部分新创品牌不超过三五年的时间就会挂掉的主要原因。
在下个十年,如果还是这套玩法,恐怕玩死只会是自己了。
如果硬要预测下个十年有哪些品类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的话,药妆、彩妆、香水、精油、老人化妆品、男士化妆品、儿童化妆品……都有可能在下个十年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机会太多,却不知道哪个机会适合自己。不过有一个机会肯定是我们都可以把握的,这个机会就是接近并了解消费者,只要经营者能提前“洞悉下一波消费趋势”,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联合利华大家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消费者从超市货架上拿走一瓶清扬洗发水时对联合利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是1500家供应商、25.3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9个区域分仓、300个超商和经销商都因此而受到牵动。事实上,每个消费者从超市货架上取走一瓶清扬洗发水时,这个极为平常的、每天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小行为,都被联合利华迅速捕获,成为它组织生产和销售一瓶洗发水的依据,这也是联合利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的重要原因。未来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接触目标市场,谁能够掌握更多的消费信息,谁就是赢家。
如今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对手和顾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而且变得比以往更聪明。如果你不够敏感,无法准确预测这些变化,你就会逐渐落伍,最终被无情淘汰。唯有真正接触市场和消费者,才能掌握需求,才能掌握成功的机会。
在下个十年,机会固然重要,但能够让企业走得更远更稳健的,还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用现在流行的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总是要还的。我们都心知肚明,企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亏欠,在下个十年,将会是企业和企业家“还账”的时候,“割掉心头最后的那把草”,才能让企业真正长大,才能在下个十年里潇洒地活下去。
无论是寻找下个趋势,还是一心一意做品牌,又或者是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下个十年还能再见。当然,我们也知道,会有更多的企业,在下个十年,不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