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行业莫演“莫言热”

面对这一切,我们冷静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把莫言获诺奖引向了一个“荒诞的黑色幽默剧”,反过来,又是什么将消费者调教得如此理性,对化妆品产生了“概念疲劳”。笔者认为,这一系列戏剧性热潮的背后是社会转型期商家的浮躁心态。

前几年,当“无添加”“纯天然”等新概念在化妆品市场上出现时,受到了无数消费者的追捧。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品牌商盲目跟风,也打着同样的“天然”旗号,导致市场上同类概念产品良莠不齐,最终使得消费者对此类概念产生了“免疫力”。

无独有偶,被业界视作“面膜年”的今年,也同样上演着一场“概念跟风剧”。在“蚕丝面膜”概念推出之时,很多面膜企业都纷纷抢滩这块诱人的大蛋糕,盲目“改头换面”,穿上“蚕丝面膜”这件“外套”。不管自己是不是“蚕丝面膜”,哪怕是无纺布面膜,也匆匆往面膜外包装上放两个蚕茧,摇身一变成了蚕丝面膜。

当我们得知“蚕丝面膜“只是一个概念,它源于面膜材质轻薄细软的特点,而面膜材质本身并不含有任何蚕丝成分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市面上各种”天然蚕丝蛋白”字眼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纵观近几年本土日化企业发展历程,其显著特点就是,什么热,就卖什么,这实际上就是赚快钱的心态。事实证明,快钱并不能赚得那么快乐,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没有定位,盲目跟风的行为就好比抽食鸦片,短暂的欢愉过后是长久的苦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习惯赚快钱的本土品牌在人们心中的信心指数并不高。

就像某些网友所说,真正慧眼卓识的商家,应该认真发现更多早期的莫言,而非追捧近日的莫言。反观本土日化行业,也更应该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品质,在产品与营销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开辟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