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日化之殇:非理性繁荣

多品牌发展、向渠道压货、跨行业经营……凡此种种,成了本土日化企业高速增长的法宝,不仅仅是稍微有点成绩的企业,那些刚成立没多久的企业,也毫不犹豫地踏上“非理性繁荣”之路。于是,“非理性繁荣”成为中国日化行业挥之不去的一个标签

我们并非反对企业进行扩张,但到底有多少本土日化企业真正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翻翻本土日化的发展史,大把此类追求“非理性繁荣”的日化企业,从“黄埔一期”到“黄埔三期”,从G8到G800,你能找出几个多品牌运作或跨界经营成功的企业来?反倒是在这条路上丢盔弃甲的日化企业,多了去。

分析下“多品牌”的本土日化企业,基本是被动的、无奈的:由于受到同行业的影响,特别是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公司的影响,不管企业有没有实力,有没有品牌管理经验,纷纷一哄而上,推出一系列“品牌”,大干快上多品牌战略。实际上,当下那些成功实施多品牌的国际企业,很少是企业主动实施的,多是顺势而为的产物。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品牌,多是收购而来的、已有市场基础的成熟品牌。又比如宝洁,虽然很多品牌是自创的,但人家早在1931年就创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机构,由一组专门人员负责某一品牌的管理,使每一品牌都具有独立的市场营销策略。

而反观本土的日化企业,说是多品牌战略,实际就是草创几个没有市场基础的品牌,而且是一套人马同时运营几个品牌,几番折腾下来,运气好点的,是元气大伤;运气差点的,不是多品牌战略,而是被多品牌干掉。

其实多品牌运作也好,跨界经营也罢,都是强者的游戏,需要的是实力和资源,包括资金、人才等,但本土日化企业这种不顾实际的、疯狂的“非理性繁荣”,非常令人担忧。在这种“非理性繁荣”的道路上,企业虽然有可能搏到一个“惊喜”,但更多的是不得不接受“冲动的惩罚”——对“冲动”最好的惩罚是什么?刀郎说是“忘却”。而在现实中,我们等来的更多是“亡去”。

下一篇:透视中国日化名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