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某个本土化妆品品牌的营销总监,Mikechen身上承压着繁重的销售指标,整个中国的市场情景令他感觉并不乐观。“市场上的品牌实在太多,而化妆品店需要的品牌终究有限,实际上来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撑多久。”Mikechen说。
危机已经像乌云一样笼罩在Mikechen的身上,营销工作变得举步维艰,事实上这种局面不仅仅出现在Mikechen一个人身上,就在上个月他的一个朋友运营的某个彩妆品牌就彻底歇菜了。
“很多人在进入这个行业,很多人又在退出这个行业,我承认有些人的能力可能不完美,因此不能很顺利和成功的运营好他们手上的项目,但除了个人原因外,我们无法回避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Mikechen说。
Mikechen所说的客观因素主要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许多本土化妆品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十分弱,多数企业主之前走的是外贸出口加工的路子,一旦中国出口经济受阻,他们纷纷转入做内销市场,但内销市场最好的方式就是运营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由于缺乏品牌运营的经验,许多企业对一个项目投入数百万甚至近千万后,最终无果而终;另外,则有赖于客观的市场经济环境。
Mikechen说他朋友运营的那个彩妆项目正是如此,“那个企业此前通过做外贸出口的生意,打下了很厚的家业基底,但是现在市场变了,该企业曾多次试图自己做品牌转内销没有成功。”
正如Mikechen所反映的,整个世界经济的局势一点也不乐观。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造成世界金融经济的巨大震荡,其最坏的结果即是将会导致相关国家政府的破产和垮台,从而导致相关国家的政治动乱,以至于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局势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1月30,美联储开始牵头全球央行为解决欧债危机而努力,当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再度与加拿大、英国、日本、瑞士和欧洲央行联合行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全球金融体系。
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美联储此举旨在降低全球美元融资成本,稳定金融市场。但分析人士指出,此举仅能在短期提振市场信心,为解决欧债危机争取时间,无法根除欧债危机恶化蔓延的风险。
由于欧洲银行在希腊债务问题上有着巨大风险敞口,今年来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纷纷停止向欧洲银行业提供美元贷款。根据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过去一年中,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对欧洲银行业关闭了逾7000亿美元的贷款渠道。欧洲银行业的美元融资渠道正在枯竭。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11月30日表示:“此举旨在应对全球金融市场加剧的紧张局势。联合行动将给市场带来安全感。”
除西方六大央行外,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巴西同日也宣布将基准利率再次下调50个基点至11%,这是巴西8月以来第三次降息。
Mikechen可能并没有很明显地意识到欧债危机与自身处境的关系,但可以令他感觉到的是市场的开拓放佛越来越艰难,而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一是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加重,中国更加被多数人认为是一个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于是许多人都在向东看,这使得化妆品行业中的国际大牌企业更加盯紧了中国这个市场,国际大牌对中国市场进攻的加强无疑给尚在成长中的本土企业重大的一击。
第二个原因在于,本土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品牌必定会进一步加强对渠道的抢夺和品牌的建设,以获取更多的内销市场,进一步稳固品牌的发展。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仍旧会有不少企业创建新品牌,以图分食政治和经济都能够相对稳定发展的巨大中国内需市场。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中国未来20年将持续8%的GDP增速。林毅夫说,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仅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和1975年的台湾地区。在随后20年中,这三个经济体保持了9.2%、7.6% 和8.3%的增速。
他因此相信中国能够继续高速增长20年,届时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产值将达到美国的2倍。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蒙代尔的观点与林毅夫的观点相似,他于近日在接受北京某报的采访时说,“中国过去十年中的经济表现让人目瞪口呆,非常棒。我觉得中国未来十年中已经不可能复制过去十年来的增长速度了,增速会放缓。我觉得中国未来做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家庭收入的方式提振国内消费,这样以后就算出口量减少,内需还能弥补这一缺陷。”
中国的内需市场让国际大牌和本土化妆品品牌眼前一亮,而如何更好地调整好产业结构一直是这些年中央经济政策的重点,尽管政府的愿景很好,但现实却比较严峻,经济学专家们认为,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配套制度要完善起来,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对此,Mikechen已深有体会,“比如中国的消费者更多的资金被用于捆绑在房地产,或者用于为预备孩子的读书和老年人的医疗储备上,使得许多消费者不敢于消费。”Mikechen相信,那是他们最大的挑战。
不过他相信曙光在前,毕竟中国的GDP在全球经济中还能保持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