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家小店铺以极低的价钱购入一瓶“玉兰油”,别高兴得太早,说不定在你手上拿到的其实只是以假乱真的“王兰油”。近几年来,“王兰油、海乙丝”……这些“假货傍名牌”的产品越来越泛滥,李逵变李鬼,让消费者头疼。
一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傍名牌”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打“擦边球”和将著名商标名注册为商号这两种。“有一个谐音的问题,中国是一字多音,比如说像欧莱雅,都可以完全把它谐音过来,任何品牌都可以去把它谐音过来。”卡莱雅中国营销中心总监邵海波认为,像“王兰油”这种产品完全可以注册,因为它采取的是打“擦边球”形式,只要它不是做假冒伪劣产品,这种行为并不犯法,但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去消费。
“这是小企业想发展向日化品牌借力的行为,在行业越来越成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情况下,它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广州芬妮尔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善青告诉记者,“傍名牌”的这种行为前几年可能有点效果,但是如今已逐渐开始遭到人们的抵触行为。因为它动机不良,并不是深层次意义上的一种品牌拓展,是一种扰乱市场的行为,消费者会越来越反感。
“有过被傍这种事,也打过一场官司,当时非常气愤,可过后仔细想想,说明我们品牌还有影响力,还是让消费者认可。”一家化妆品公司对被傍的举动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或许,这句话代表了许多企业的心声,因为几乎所有被仿冒的大品牌,都不愿意公开他们被仿冒的真实数据。说不准,有些企业对这些假冒现象还暗自窃喜,毕竟“被傍”的同时无形中扩大了他的品牌知名度。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时,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企业做好自己本身就可以了。”不少企业表示,假货傍名牌这种行为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要去做好自己的文化、品牌和产品,就算“被傍”也不会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认为,要不断地对类似事件进行打击,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认为行业方面则要加大联合力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一边是假货傍名牌现象泛滥,一边是名牌心知肚明默不作声,这种现象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国产化妆品的品牌形象何时才能真正提升起来?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