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星期,包大人很忙;前两个月,杜甫很忙;再往前,商超也很忙。不过,商超这两年来一直都很忙。商超很忙,它不是忙着去玩QQ斗地主,而是忙着“下乡”,忙着“围猎”三四线城市,忙着“圈地”抢市场。
面对商超的“围猎”,在河南许昌开化妆品店的李伟显得忧心忡忡:“也许某天一觉醒来,会发现自家的店已经被‘围’了!”李伟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国家加大对城镇化的支持以来,三四线城市就成为众多连锁商超“盯梢”的对象,目前,许多连锁商超已经嗅到在城镇化进程中三四线城市的开发潜力,相继涌入中小城市掘金。有资料证明,众多国际和本土连锁商超开始集体“发烧”,战略重心已经或正在向三四线城市转移。
这些年,商超都很忙
赵刚是山东莱阳市一家日杂店的老板,他的生意已经从两年前月销售2万元左右,降到如今每月5000元左右,他今年打算是把店搬到乡镇去:“现在消费者的观念转变很快,特别是在外打过工的年轻人,更喜欢去超市买东西。你看莱阳一个县级市,就已有大润发、维客、青岛国货、佳乐家、商厦新天地、家家悦等十几家商超,还有家乐福和银座也准备进来。地方就这么大,却开了这么多商超,你说我的生意能好得起来吗?”类似赵刚的遭遇,不断在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上演,原因很简单:商超凶猛——国际连锁不断试水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本土连锁也不甘示弱,继续在三四线城市扩张。
在国际连锁商超方面,沃尔玛为了追赶竞争对手,急速在三四线城市扩张,沃尔玛内部甚至一度有“乡乡镇镇有门店”的计划;与此相印证的是,沃尔玛去年新开门店中,就有半数以上开在非省会城市。而已有203家店的家乐福则选择悄悄地干活,于今年4月在东北肇东市开出了首家“县级市”门店,正式进军三四线城市。喜欢“吹水”的卜蜂莲花也在今年早些时候放出了它的“千店”卫星,即5年内新开千家门店,主打的业态就是适合三四线城市的中型超市……
在国际连锁商超密集布局三四线城市的同时,本土连锁商超也不甘示弱:在华中,湖南本土的连锁老大步步高索性将自己定位于中小城市,计划未来两年在湘赣两省开设40家连锁门店;在华东,江苏的苏果超市这两年来一直在实施“快速扩张”的战略,保持每年新开店总量不低于300家的发展速度,新进驻至少15个县级城市;在西南,已经IPO的红旗连锁计划未来三年拟新开928家门店,加快在三四线城市的“圈地”,红旗连锁董事长、总经理曹世如更是声称:“建成一个新小区,我们就开进一家红旗连锁超市!”在华北,拥有60多家门店的河北惠友超市是新店连连开,而山西美特好超市去年也开出了23家门店;在商超业态发达的华南,新开的商超数量就更不用说了,你懂的。
除此之外,还有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全国性连锁,也在快马加鞭征战三四线城市。例如“狡猾”的大润发,早在2009年就开始在地级、县级城市“攻城掠地”,甚至还进驻了江苏昆山的千灯镇……
除了这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连锁商超,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数量蔚为可观的单体超市,也在不断地见缝插针。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这些年,商超很忙。
为什么这两年商超突然往三四线城市扎堆?原因很简单,在经历了近几年大卖场的“圈地热”后,一线城市的优质店址已成稀缺资源,再加上一线城市的零售业竞争惨烈,利润增长已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而三四线城市竞争相对滞后,其消费前景更加值得期待,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的消费者变得更具购买力,将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消费市场,其消费力不亚于一线城市。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试问有哪家商超还能淡定?
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最近一个经销商跟我说,我不做你们的产品了,因为那地方新开了超市,做不过它,所以他要退出,没办法,我只好把所有产品都归到那边的超市里去。”湖南冷水江市的一个日化代理商如是说。
农村市场城市化、渠道市场终端化,正在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意味着,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摆个路边摊或随便找个店就能销售很好的草根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商超的凶猛“下乡”,这对徘徊在三四线城市的本土化妆品品牌而言,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洗化用品在超市的销售比重逐年上升,很多以生鲜为主的大众超市,近年来频频抢滩中高端洗化产品市场。究其原因,和消费市场细分及超市谋求产品升级、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有关。例如苏果,今年就计划在30家大中型门店建立高端洗护用品专区,在10家门店建立进口洗化专区,还携手宝洁公司推出“个人护理中心”,携手联合利华推出“织物洗涤中心”等等,大有与化妆品专营店一见高下的味道。欧诗漫总经理沈伟新也坦言,商超是本土品牌迈向一线品牌的必经之路,是未来的大势所趋。随着三四线城市商超渠道的发展成熟,消费者人数还将进一步的扩大,本土品牌的市场机会还会更大,但关键是看谁在这个渠道走得早,才能赢得早。
而坏消息是本土日化品牌进入商超的路依然漫漫,就算是本土的区域性连锁商超,也并未因为你是本土日化品牌而网开一面放你入场。一个区域做得好的连锁商超就那么几家,能进驻的同品类产品也就那么几个,不像大大小小的专营店,各种品牌只要给够利润空间就能进去,人家商超不仅要利润,还要你有品牌形象才跟你谈合作。这意味着的,绝大部分本土化妆品品牌将随着商超的凶猛“下乡”而排挤出市场!
更为可怕是,国际化妆品巨头也开始跟随商超的“下乡”步伐,抢夺三四线市场。年初的时候,宝洁全球销售首席执行长官、亚太区销售副总、大中华区销售总裁、全球零售渠道销售副总以及广州宝洁负责人等组成强大阵容浩浩荡荡造访了成都的红旗连锁。宝洁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因为红旗连锁在西南三四线市场为宝洁立下了汗马功劳——2011年就为宝洁卖了1.32亿元的产品。
宝洁都瞄上了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商超,那本土化妆品品牌有没有嗅到危机呢?如果没嗅到,那可要小心了,也许下一个被逼退出江湖的,非你莫属了——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谁叫你反应这么慢,还没有危机意识呢?
一边是不断抢滩三四线城市的商超,一边是以三四线城市为“基地”的本土化妆品品牌,两者相遇,意味着什么?是两虎相争?水乳交融?
时光荏苒,市场蜕变。一场由消费升级驱动的渠道变革悄然而至,喧闹匆忙中奠定的渠道格局又面临新的变革。商超凶猛的大潮面前,本土日化企业需要调整节奏,否则必将在新一轮的渠道变革和残酷竞争中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