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行业竞争加剧新品牌增加率大不如前

“环境太苛刻,一方面是渠道商超太强势,门槛太高,好的渠道做下来还赔钱;二个是货源渠道,没有广告的卖不动,有广告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市场运营的费用,现在每年都涨,一千万销售额里面压缩掉各种费用后,所剩无几。前几年,强势渠道培养了一些品牌,但是现在都一般,由于利润压缩,现在新品牌的增加率不如前两年。”近日,江苏一位经销商在接受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新品牌增加几率不大的情况,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又一种表现情况。“不像前两年,一会就发现新品牌,现在都是老品牌,以前可能一个店有二三十个,现在都是十来个甚至没有了。”上述经销商在描述市场情况时如是说。

一位市场行家表示,相对而言,尽管新品牌的增加大不如前,但就总体市场来说化妆品行业品牌众多,市场处于一个相对饱和状态,而今市场新品牌的增加率不如前两年,也说明中国化妆品市场开始回归理性,行业正在进行着进一步的洗牌。

上述不愿具名的经销商亦认为,“虽然新品的增加率是不如前两年了,但总体市场中,我认为各种品牌还是多的要命。但是在渠道销售方面,目前还是主要渠道占据主要销量。同时由于渠道成本高,其中很多厂家打广告两个月就是为了招商,这对我们做经销商的来说,风险很大。当然,也有的根本就不打广告,摆明了就是出来闪一下,捞点钱走人的态势。”

据介绍,新品牌的增加率如此小,主要与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苛刻有关,而苛刻的主要表现正如上述经销商所说,一来渠道单价费用高涨,二来渠道费用量增多。对于渠道费用量问题,另一位经销商告诉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以我们江苏无锡为例,以前这里的商超只有三五家,现在我们这里商超增加了几倍,你说这个商超供货了,那个商超不去供货显然不行,表面上看我们是增加了销售渠道,但是细算下来,要多增加几倍的渠道费用。”

而市场苛刻的第三个原因,则主要表现在外资强势品牌的竞争,上述经销商表示,外资强势品牌对本土化妆品冲击很大,“比如在渠道问题上,除了玉兰油、欧莱雅,这些个强势品牌,不需要条码费,进场费,店庆费以外,我们这些本土品牌,经常面临这个那个费用的一大堆。可以这么说,将来新品牌成功的机会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