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业还能“娱乐”多久?

化妆品行业被称为半个娱乐业,首先是明星代言,其次是行业订货会,再次就是宣传炒作,这些商业行为颇具“娱乐”性。

然而,对行业的这些做法,已经有很多人士表现出厌倦,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先是自然堂提出取消行业订货会;接着嘉媚乐首个行业不带订货政策会议召开,回归行业本质真正为解决经销商库存隐忧而努力;又接着是婷美免费大派送宣扬“产品力定天下”……几个国内行业一二线品牌在产业中动作频频。

我们并未真正娱乐过

行业的运作手法,确实充满了娱乐性,但是对于这样的娱乐,我们不禁要自省自问,“我们还能娱乐多久?”

喊出这句口号的准则就是,除了用这些娱乐的手段推进品牌的发展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它的路径来解决我们现行遇到的困难?

也许不一定会有什么完美的答案,或许问题将永远只是一个问题,但是没有谁能阻止思考者前进的步伐。对于未知的道路,只有勇于探索,我们才能从中获得想要的答案。

我们还能娱乐多久?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太多的娱乐元素已经令我们分不清东西南北,这意味着过多的娱乐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中国化妆品行业,事实上从来就不曾有过真正的娱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并不为过。当我们以为我们似乎站在行业巅峰的时候,其实随便看看四周,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只是一个追随者。

我们的品牌运营模式、我们的产品设计理念、我们的产品外包形式……我们几乎没有发现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创造。大家都在急于赶路,生怕慢下一拍就会失去商机,失去成为一个最新的模仿者。

常常对自己说“NO”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精英人士,在市场中常常对自己的品牌运营模式说“NO”的企业,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而理想的境界。

本土化妆品行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运营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经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改变一些原本并不固有但却成为某种习惯的“固有”的模式。比如我们的行业订货会形式,我们疯狂追求明星代言人的模式等等。

独具特色的本土“娱乐”精神

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让行业变得如此具有娱乐性才是本土化妆品牌运营者最闪光的创新点。我们曾经借助这样的模式,从一无所有变得资本丰厚。这一点,不需要举太多的例子,仅仅以2003年的“H品牌订货会”为例,当年,H品牌以千人会议回款两千万而一举闻名,这在当时令业界大为震惊。

笔者也曾参加过H品牌的会议,整个会议被包装得激情而彭湃。当其明星代言人化着浓妆,悠悠漫步走上T台与台下上千名经销商和专营店主见面时,下面疯狂的呼声一大片,追星族们甚至感动得内牛满面。

但是这样的娱乐手法,并非仅仅本土化妆品中的某一家或者某几家能够做到。随便摆出几个本土品牌,其操盘手都能将当中的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向其目标经销商和专营店主贡献一盘丰盛的菜肴。

我们因此而在中国化妆品业界中获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作为媒体的一方,其实我们更愿意呼吁对未来的重视。成绩属于过去,更何况相比于全球化妆品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于更为广大的未来。

今时已经不同往日

时光总是在不自觉地改变着一切,狂欢过后其实会令人们倍感空虚。物质财富的进一步丰富,必定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永不满足正是人类的本性。经销商和专营店主们也一样,他们一直都在追求他们生命的梦想、奇迹和精彩。

品牌经营者想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神,想让下面的经销商对自己的品牌顶礼膜拜,就必定要传递出更多让经销商们共鸣的信息来,打造出更多让经销商们共鸣的商业元素,同时还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拜神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要人来拜我,首先我得虔诚地去拜人。

经销商和专营店主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忽悠”的“范伟”了。要知道,这是一个信息快速共享的年代,更是一个知识快速爆炸的年代。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工具的日新月异正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元素。

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等高科技早已成为新的生产力,信息化的透明度和快速传播力注定会令行业经营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行业利润率也越来越低。过去那些“神秘”和“愚民”的品牌运营方式,可以令产业的另一个环节摸不清产品的成本体系,但是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开始“裸奔”以后,品牌运营者赖以“吹嘘”的各种“神秘”,迟早会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被人们揭破。

回过头再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来本土化妆品企业都在忙些什么?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热火朝天,国有日化企业开始改制,民营日化企业开始崛起,立白和霸王这些品牌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大本土品牌外,我们更多的是在“自己忽悠自己”。

与此同时,国际大牌纷纷在中国设立工厂或运营品牌。而在化妆品领域,欧莱雅的中国之路堪称行业典范。

向国际大牌学习

欧莱雅于1996年底才登陆中国市场,但是短短十余年的市场开拓。欧莱雅2010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欧元,增幅为17.6%,折合人民币90.85亿元,较上年增长11.1%。期间还“收编”了曾在中国名噪一时的小护士品牌。

2003年,小护士“一枝独秀”,销售收入达4000万欧元,市场占有率近4.4%,并已在中国建立28万个销售点,在中国女性的品牌认知度为90%,号称本土三大护肤品牌之一。但欧莱雅通过收购小护士,其在中国护肤品市场上的地位由第11名迅速提升至第2名,2004年,其销售额更是从15亿猛增到30亿。而小护士的命运呢?三年即名扬全国,但还不到四年,就销声匿迹。

或许有人会说,欧莱雅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其品牌历史悠久,品牌美誉度好,同时其运营资本雄厚,外加中国消费者的崇洋心理等,这些让欧莱雅在中国的发展顺风顺水。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太多关乎品牌成长的道理,其实我们并不懂。因为真正懂了,就表明我们会做到,而没有做到因此证明其实我们没有真正弄懂。

明星代言和几近黔驴技穷的行业订货会,是不是到了该令本土化妆品牌运营者好好反省的时候了?我们的市场费用投入方向是不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到了该少一些“娱乐”和噱头,多一些实在和实干的时候了?扪心自问,我们还能“娱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