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现在几乎是老百姓天天念叨的事情,从最让人头疼的房价上涨到日常所需的米、面、油的涨价,几乎所有跟我们紧密相关的东西都在扎堆的涨价。
虽然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频频约谈各行业协会,试图用“约谈”的行政手法稳定物价,而这些企业迫于公众压力作出了暂时不涨价的承诺。然而“约谈”时双方坐的凳子都没还凉,每年铁定涨价的洋化妆品又开始新一轮的涨价风潮,首先是雅诗兰黛中国公司宣布将上调其部分产品的零售价,随后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以及安利等外资品牌也表示将于近期实施涨价计划。据悉,自7月1日起,雅诗兰黛、倩碧等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化妆品正式调价,涨幅普遍在8%至10%,除雅诗兰黛和倩碧外,MAC、悦木之源等品牌的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基本上每个品牌都有10到20个品类产品涨价。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涨价风潮席卷中国的同时,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却呈现出了与涨价大潮截然相反的势态,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到今年六月份,曾经的日化业“大佬”婷美在沉寂数年之后高调复出,使出了免费派送138元保湿霜加买198元玉露送198元任意产品的绝招,在业内掀起了一场免费加买赠的风暴,把众多本土日化品牌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包括金柏莱、柏氏、冰美人、韩后等众多本土品牌纷纷推出类似派赠、买赠活动,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续前几年的折扣销售大战后再一次陷入了低价价格战。
一方面是洋化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持续涨价,一方面却是本土化妆品品牌只能以低价取悦消费者以求抢占市场份额,同样是日化产品,为何一个理直气壮的说涨价就涨价,而另一个却只能变着法子降价呢?
分析人士指出,洋化妆品和本土化妆品面临完全相反的情况是和企业自身的实力、销售策略、市场定位和产品生产地点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首先,就企业自身的实力来说,我国日化产业从起步到发展不过经过了短短三十余年时间,并且绝大多数本土日化企业都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从资金到技术都没办法和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日化企业相提并论。所以本土日化企业走的是占领中低端市场的路线。
就国民消费水品来看,目前中国日化市场消费者最多、份额最大的就是中低端市场,中低端日化市场进入门槛低,大量本土日化企业诞生,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就愈发激烈。而我国地域跨度广、消费者众多,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化妆品需求也大不相同,众口难调,而本土企业实力都差不多,产品免不了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自然没有哪个本土日化企业能够一统江山,只能兵荒马乱的进入价格混战。
一家经销美国某进口品牌化妆品的销售经理表示,化妆品品牌在档次上必然有高中低之分,高价产品肯定有相应的消费群体,“进口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实行的是高价战略,中国消费者都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低的产品只能自贬身价,所以国外化妆品公司对我国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控制的非常严,不会轻易大幅调整零售价。”
其次,国内经销进口化妆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事实。在多数城市,洋化妆品大多居大型百货商场的黄金位置,除了价格不菲的租金外,大型百货商场向供货商收取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已成为“潜规则”,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而本土日化企业在实力上的弱势注定没办法和洋化妆品抢百货商场的黄金位置,于是本土日化企业纷纷把视线转向了不需众多附加费的日化专售店,自然价格优势就凸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