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背后的反思-从核辐射危机看日系化妆品牌“精神”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危机,对日系化妆品产业来说影响巨大。至于这场危机要持续到什么时候,目前谁都难以说清楚。

日本著名的化妆品品牌主要有资生堂、佳丽宝、高丝、FANCL和DHC等,资生堂创立于1872年,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10年其在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每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至少在15%。资生堂2010年全球的销售总额为500亿元人民左右,是日本第一大化妆品公司。

除了资生堂,佳丽宝、高丝、FANCL和DHC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亦相当不错。由于日本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外加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日本品牌化妆品更加重视其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中中国市场是其重中之重。

中国化妆品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全球化妆品巨头都在积极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因为他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威力,并相信中国很快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

2010年欧莱雅的销售数据,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去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欧元,增幅为17.6%,中国市场已经一跃成为欧莱雅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与上述品牌厂家在中国市场的勇猛表现相匹配,当日本核辐射危机传开时,中国市场则上演了一幕抢购和囤积日系化妆品的风潮。日系品牌的中国粉丝们,不但积极抢购百货商场柜台上的化妆品,还很担心日系品牌厂家趁机涨价。直至各大日系品牌厂家放话出来,宣布绝不涨价,消费者恐慌心理才稍有平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消费者坦承,“因为日本化妆品好用,因为日本化妆品品牌质量信得过,因为用惯了日系品牌化妆品,长期用一种牌子,要重新换一种牌子,很难受。”等等消费者的类似言论,充斥于大街小巷,充斥于网络论坛。

言论之外,随之而来的行动是,中国的日系化妆品粉丝们掀起的抢购风。最近,各大商场都暴出日系化妆品销量连续翻番的新闻。与此同时,日系品牌化妆品代购市场出现了停止销售或者限购现象。

面对上述表象,不知本土化妆品品牌厂家会做何感想。

事实摆在眼前,本土化妆品与日本化妆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差距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整个日本国家着重于向西方学习,其市场经济也早于中国开始,在长久的、强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下,日本化妆品在品牌设计和传播、市场营销等方面获得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30余年历史,百废待兴,市场机制和竞争也不够充分,很多化妆品品牌都是近10多年新创的品牌,这与具有一定历史的日系品牌化妆品相比,自然是没有可比性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客观的理由,而驻足不前。核辐射危机下的日本化妆品,带给我们最震撼的现象是什么?不是日本化妆品将会在中国没有立足之地,而是中国消费者的疯狂举动。这种现象足以令本土品牌化妆品经营者反思。

事实上,自然灾害只能在一时间摧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但是自然灾害却无法磨灭人性最本质的东西,诸如人类求生的本能、勇气、友爱等等内在的气质。那么,日本化妆品也一样,核辐射危机只能在一时之间影响日本化妆品的销售,在本质上并不会给日系品牌化妆品造成任何影响。

因为总体来说,日系品牌化妆品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深入中国消费者的内心,他们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拥有着很好的美名,他们在中国和全球各地拥有着众多的fans。

鲁迅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日系品牌化妆品也是一样,其经营者对人类美丽事业的专注精神,其对产品品质研发的态度,其营销方略和销售服务原则,其主要品牌如资生堂和佳丽宝等本身生命力等,这些内在的精神气质,不会因为外在的自然灾难而毁灭。

中国古训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外界的情境可以在一时间消磨我们的形体,但是只要内心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我们就可以将外界的环境改变。日本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造就了日本民族一种独特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致使日系品牌在当今的市场角逐中名声赫赫。

许多本土的日化企业家和研究家都去日本调研过,很多人在逛完日本后回到中国,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外加现在改革开放经济形势好,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但为什么中国本土品牌,却不能像更多的日系品牌一样,顶风而立、逆风飞扬呢?更有甚者,不少本土化妆品经营者,为了快速获利,而急于走捷径,自创一个日本本土根本就没有的品牌,号称“源自日本”。

一位本土日化营销专家,在其专门到日本观摩之后,写下了长长的一篇《东瀛寻美日本化妆品市场亲历记》,文章洋洋洒洒近万字,在其对日本化妆品市场整体描述后,以此结尾:“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差的绝不仅是资源与市场,更多差的是对美的事业的理想与执着。这也许就是日本化妆品企业成功的秘密吧。是否执着为大众创造美、奉献美,正是中日化妆品市场的内在精神的差异所在,唤起这种精神也许就是当今这一代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的使命吧。”

面对核辐射危机带给日系品牌的影响,幸灾乐祸的人是肤浅而悲哀的,而面对中国消费者的疯狂抢购和囤货,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尽管一篇文章的力量,它可能是如此的微薄,但是又有谁会寄望一篇文章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产业的命运呢?正如上述日化营销专家所言,媒体更多的是在“唤起这种精神”。

附:日本主要化妆品品牌列表

厂家

旗下品牌或者特色

创立时间

资生堂

CPB 珂丽柏蒂肌肤之匙;Bio-Performance(百优优效)Za(姬芮);Aupres(欧珀莱)JS(俊士)Urara(悠莱)Pure&Mild(泊美)等。

1872年

佳丽宝

Impress 印象之美;Freeplus芙丽芳丝;KATE等。

1930年

高丝

雪肌精;BEAUTE DE KOSE(美的高丝)、KOSE、AVENIR(艾文莉)、RECIPEO(兰皙欧)、REFINE等

1946年

FANCL

涵盖护肤、彩妆、美发系列,主打“无添加”概念。

1980年

DHC

涵盖护肤、美发、美甲、香水、男士护理系列,通信销售模式成功典范。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