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订货会的时候,地点很关键,首选旅游胜地,青岛海南岛过时了,直接去巴厘岛;酒店要带星的,三颗以下不考虑,还要能吃喝玩乐一条龙的;会上除了代言明星的搔首弄姿,再加一会搞气氛的主持,几番煽情下来,你不签单都觉得对不住主人,自杀的心都有了。更猛点的,找一洋人,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遇到经销商就说:Choose this product,it's perfect(选这个产品,没错)!倍儿有气势!所以,我们做化妆品的口号就是:不求名气,但求人气;不求最好,但求最赚!”
这个段子虽然有些戏谑,但颇为形象地描绘了本土日化企业的营销现状。不过这类套路在今天已失去了“吸金力”——随着更多洋品牌的涌入,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本土品牌逐渐被边缘化,但更多日化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险。事实上,这也是整个中国日化行业目前的困境,即难以树立牢固的品牌,单纯的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而在这种片面的追求下,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未来:随着洋品牌的逐渐向下渗透,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向上提升,两者的相遇将是注定的,这对中国本土品牌来说或将是灾难性的。
品牌时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来中国淘金的洋品牌越来越多,与本土品牌展开正面交锋。没几个回合,不是被招安,就是被剿杀,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南源永芳、活力28、绿丹兰等本土品牌也灰飞烟灭了,侥幸活下来的也是元气大伤英姿不再。也就是在那时,外资品牌开始迅猛增长,如欧莱雅、资生堂、玉兰油等洋品牌开始在中国市场招摇过市,攻城略地。
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崛起,本土品牌才找到自己最后的一块生存“乐土”,让本土化妆品品牌迎来了虽不敢说绝后、但绝对空前的繁荣时期。
然而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在稳固了一线高端市场后,洋品牌们的“铁蹄”开始踏上本土品牌的最后一块“乐土”:随着资生堂第一个把产品铺进专营店渠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梦妆、欧莱雅、妮维雅等外资品牌,也都开始拍马杀入专营店渠道。随着这些洋品牌的加入,专营店渠道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传统的那种价格竞争迅速转变为品牌竞争。
外患频频,内忧也不断。在经过N多轮洋品牌的品牌教育、本土品牌的炒作忽悠后,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并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者素质的整体提高,不断得到强化,这意味着“产品消费”已渐行渐远,市场开始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曾遇到一个“白皮红心”的70后化妆品经销商:虽然她做的是本土品牌的生意,但她自己用的却是一水儿的洋品牌,问其原因,回答很简单:“人家的是牌子货,有品质,再说咱这个层次,总不能用太掉价的东西是不。”说她崇洋媚外也好,说其虚荣心也罢,总之是因为人家的牌子响亮才“勾”上她的,这类似武侠小说中的“勾魂大法”。本土化妆品品牌中,能练就这种“勾魂大法”的,很少,大多数会的是“移魂大法”——取个洋气的名字,Logo也要洋气得像道士画的符,消费者越看不懂越好,什么概念呀,包装呀,广告呀,能跟国际接轨的全给接上,总之要让人家感觉你是有洋血统的品牌。这种“移魂大法”虽然在初期还能奏效,但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成熟,不仅勾不到消费者的魂,反倒把自己的魂给弄丢了。
“勾魂”和“移魂”只有一字之差,但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产品”和“品牌”也只有一字之差,但卖产品的本土品牌和卖品牌的洋品牌,其收成也是天壤之别的。
在洋品牌的剿杀和消费者的冷落前,本土品牌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中国化妆品行业已经进入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新时代。
非诚勿扰
许多企业老板和营销总监认为,只要这个品类的市场足够大,只要敢于砸钱,最好还能请到明星代言、上央视,肯定能在短期内打造出品牌,轻易实现亿元销售,赚到盆满钵满,只是很可惜,残酷的现实常常与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这就是整个中国日化行业当前的现状,也是困境:即难以树立牢固的品牌,单纯的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一门心思地想着让经销商回款多少,至于“打造××第一品牌”的远大目标,就如国足说要进世界杯——吹吹牛而已。这也是为什么G8加起来也卖不过一个欧莱雅的根源所在——没有品牌力。其实很多业内人士也心知肚明:“其实不是品质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生产化妆品,其根本原因是品牌。”
既然卖品牌比卖产品更赚钱,那为什么我们不打造自己的品牌呢?原因在于:企业老板忙着赚钱,营销总监忙着搞市场策划,管理咨询公司卖着“标准”方案。他们梦想着基业常青、长期发展、名声远扬,但却追求着立竿见影、见利见效的短平快:编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故事,取个跟某国际品牌孪生的洋名,弄个“打造××第一品牌”的口号,再投几个专门给经销商看的电视广告,完了就满世界催着经销商们订货打款……这就是当下的日化行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然成为了全球第三的化妆品市场,但我们又出了几个能被国人熟知的化妆品品牌呢?原因在于就像中国最早崛起的化妆品品牌一样,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制造或生意,但是品牌需要创造、信誉和毅力,目前大部分本土日化企业还缺乏这种能力。
上文所说的“勾魂大法”,换个专业加时髦点说法,就是“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也是打造品牌的基础。但本土日化企业过度重视渠道而轻视消费者的通病,让其在品牌方面难有作为。在目前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大势下,如果品牌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价值诉求打动他们,只会成为没有内涵的伪品牌。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广泛的消费者做坚实基础,并且是忠实的不受其它品牌影响的忠实顾客群体,就如不是每个把内裤穿在外面的人最后都能成为超人一样,并不是喊几句“打造××品牌”的口号、到央视做几次广告就是大品牌,就能唬住消费者的——这么多年的炒作+忽悠,消费者们也早已学乖了。
一句话:品牌时代,非诚勿扰,没有一个企业可以靠伎俩换来尊重与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