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瓶颈专营店十年辉煌恐难再续

2001年—2010年,专营店曾走过了“黄金十年”,这里有天时、地利的缘故,更是专营店主们努力的结果。或许是在高位做得太久,专营店有些懈怠,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今他的风头正逐渐被其他渠道所抢占,黄金十年走到了头。尽管如此,专营店的势力依然不容小觑,已有的固定消费群、口碑、特有的服务等等,而且面对其他对手的强势冲击,专营店也开始不断做出调整。未来,专营店是东山再起,再续辉煌,还是沦为配角,甘当绿叶,对于行业来说,恐怕众说纷纭。

失去肥沃土壤 市场竞争加剧

在山东牟平,有3家连锁化妆品店牢牢掌控着这一地区的化妆品市场,其中之一—小小化妆品城总经理姜旭辉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专营店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在其生长、发展时期,牟平的日化市场正处于空白,原来的百货大楼都倒闭了,商超还没进入,而专营店这种类似于大家熟悉的杂货店但又有所不同的模式,能够在情感上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行为上推动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

透过牟平市场,不难看到当时中国整个日化市场状况,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在并无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这样的市场环境自然成就了专营店的辉煌。然而时过境迁,商超崛起,电商爆发,市场不再那么“单纯”。不仅如此,百货商超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下沉渠道,大部分已经将触角延伸到四五线城市,而电商的辐射范围也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这一模式被逐渐接受而越来越大。专营店的领地被一点点蚕食,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受到威胁。

一直以来盘踞在二三线城市的专营店,其地域优势已经在消失。如果说与商超、电商相比,专营店还有着模式上的优势,那么这个优势似乎也在被弱化。业内人士认为,专营店最大的优势在于服务,但商超和电商也正在缩小这一差距。譬如商超,除了积极培训美导在购物过程中提供服务,也开始研究如何把售后结合起来。不少电商增加线上咨询、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开始向地面转移开发线下服务机构,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

从量到质 专营店面临裂变

专营店市场饱和,从上世纪80年代的萌芽到今天的16万多家,专营店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弊病,专营店粗犷式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其日渐式微后逐渐显露出来。

有业内人士总结出专营店的7大感受,8大困局,大声疾呼,“专营店模式已死”。或许这话说得有点过,但是专营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倒是真的。在《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对专营店的走访中发现,不少从业多年的店主已经离开这个市场。“生意不好做”成为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数量激增、肆意扩张、人才缺乏、管理不健全、营销缺乏新意,与上下游脱节……专营店的问题被不断放大,当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它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不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被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

好在专营店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尽管一边叫嚣着“模式已死”,一边却在不断地改变着。改变经营模式,或向连锁或向精品发展;突出特色,或向彩妆、药妆店倾斜;创新营销方式,发掘新的营销工具和手段等等。专营店正在承受着内部蜕变所带来的痛苦。

专营店不死 期待重生

专营店作为一种模式,它的意义不能通过表面的盛衰来判断,在各方都不看好它的情况下,近日欧莱雅全球总裁让·保罗·安巩先生率队参观了河北保定河北保定东大日化公司的两家连锁店,这也是欧莱雅高层第二次参观三四线城市的专营店。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深层含义对于专营店来说无疑是个转折点。“随着市场的变化,欧莱雅自然会增设渠道,更何况专营店主要驻扎在二三四线城市,能够占据这个渠道对于其扩大市场自然有好处。”河北保定东大日化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树贵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

行业巨头的青睐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挽救”专营店,这需要时间来证明。但至少专营店的存在得到了肯定。

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受多方因素影响。专营店能否找到最适合它自己路子,还不得而知。只是在它苦苦挣扎的时候,商超、电商也不会就这样袖手旁观、坐以待毙,专营店的起伏经历恰好为它们敲响警钟。

业内众多专家预测行业渠道将何去何从,有人认为,商超、专营店作为传统渠道,短时间内可会失去部分领地,但伴随着人们对网络新鲜感的厌倦,和网销逐渐显露出的弊端,购物将会渐渐趋于理性。即使专营店转型成功,也难挡商超、电商的夹击,再续“霸主”美梦。而且三方特色鲜明,未来应该会各自占据一方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