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是药,还是化妆品?百度百科里给出的解释是它是医学护肤品,是指从医学的角度来解决皮肤美容问题,由医生配伍应用的化妆品。对于药妆的界定,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这也是药妆一直争议不断的原因。
药妆作为一个细分化妆品品类,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相对于欧美、日本等这些国家,本土药妆市场尚待开发。但正因为存在发展空间,也就引起了各方注意。企业、专营店纷纷拓展药妆市场,然而这一势头能维持多久,是像两年前一样转瞬即逝,还是能助其成为新的“霸主”?
渠道大战一触即发
药妆不新,从1998年薇姿进入中国开始,到可采、螨婷、索芙特、姗拉娜、迪豆、白大夫等功能性产品的兴起,化妆品在OTC渠道也掀起了一个销售小高潮。只是鉴于消费习惯、渠道等多方原因,一直不温不火。
但随着近日联华超市对外宣布,其与日本GROWELL集团、每日通贩合资组建了药妆合资企业联华每日铃(上海)商业有限公司。药妆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药妆市场不容小视。据统计,2004~2012年中国药妆市场销售额年增长率达10%~20%,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达800亿元,其中药妆市场份额由20%增长到40%。中国药妆市场销售额增长率是欧美市场的两倍,在20—50岁的女性市场调查中,10人中平均就有4—5人使用药妆。尽管药妆市场增速很快,但是与国外60%的市场相比,中国药妆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小很多。
像华润、联合利华这样的大型商超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空间,纷纷进军药妆。“专营店近几年在与商超、电商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颓势,急需一种新的品类增长点来刺激市场,而药妆潜在的市场正好符合这一期望。”山东美乐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宝同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
恰巧在今年初,化妆品网商知我网也提出药妆电商的运营模式。知我药妆CEO苏海峥向媒体表示,在未来几年,药妆将和普通化妆品将成掎角之势,二分化妆品天下。开拓药妆销售版块,已成为化妆品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
三大渠道纷纷布局药妆,市场爆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转变观念 药妆市场更宽广
“药妆,不是药,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化妆品。”对于很多消费者对药妆误解,有专家认为,改变他们的观念是当务之急。
在国内,药妆主要有三种构成,一种是来自国外的药妆品牌,一种是国内药企进军日化线,如敬修堂、康恩贝、陈李济、圣火药业等,还有一种就是普通化妆品冠上药妆之名。
众多企业竞相进入药妆市场就是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许宝同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现在社会压力大,空气环境差,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皮肤问题,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对于药妆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业内人士分析,药妆之前在国内不温不火,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费者对它不信任。企业疯狂涌入,虽然带动了市场,但一些无良企业也破坏了行业形象。夸大的功效、劣质的品质,很容易让对药妆抱有更高期望的消费者失去兴趣。
但这一局面将得到改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国家规定药妆需要符合药店有售、低过敏性、添加剂少、成分经过临床鉴定等四个标准。在原料和配方上更谨慎。”
而且在研究过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药妆发展后,会发现药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只在药店售卖,或是只针对问题皮肤的化妆品,它只是在人们的某些特别需求上更有针对性。譬如消费者最基本的补水需求方面,药妆的效果就非常好。
所以相对一般化妆品来说,药妆除了具有他们基本的功效,在一些问题皮肤上更具有针对性。相比较彩妆、面膜的局限性,药妆更有市场。医学专家指出,药妆的应用范围更广,适合于所有人。
称王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1998年,薇姿进入中国,是将现代药妆的理念带入国内,那么往前追溯,药妆早在古代就为人们所利用,对于国人来说并不应该陌生。
通过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耕耘的这10几年,药妆的概念在消费者脑海中也越来越清晰。虽然有人还在诟病化妆品行业药妆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力,药妆市场还不规范,但这都在积极的改进中。行业内部洗牌、医药标准规范,内外双双束缚,药妆市场自然比其他产品市场会繁荣有序。
看看膏霜霸占市场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个品类要想成功,市场、产品、渠道一恶搞都不能少。而这些元素药妆都有了,取代膏霜,成为化妆品细分品类的下一个王者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