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把城市当作建筑的博物馆,在行走中认识上海

原标题:建筑可阅读:把城市当作建筑的博物馆,在行走中认识上海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建筑是城市文化特征的载体,上海汇聚了众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它们不是没有温暖的钢筋水泥,而是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的立体画卷。12月19日,陆家嘴读书会联合织城网络(UrbanNetworkOffice)启动了“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行走活动。

导览活动现场

此次的城市行走分成了武康路上的万国建筑、外滩建筑群、南京路的商业娱乐建筑及江阴路上的老宅四条路线,为市民上了一场生动的城市行走课程,希望通过专业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带领参与者阅读建筑开始,用4次不同主题不同线路的城市行游,深度理解优秀历史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意义,把城市当作建筑的博物馆,使街区成为露天的小课堂,让参与者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并深度感受上海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1924年由法商万国储蓄会开发,初名万国储蓄会霞飞路公寓,也称为诺曼底公寓或东美特公寓,设计者是还在美商克利洋行担任主创建筑师的邬达克。”应伊琼介绍道。

这座八层高的大楼是沪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平面因地制宜布置成熨斗形状,第一、二两层为基座,有连续半圆券廊和水泥仿石墙面;三至七层为黄褐色砖墙,且有丰富的装饰,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还会看到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造型。居室大多朝南,户型结构灵活,作为旧上海第一批高档公寓之一,最初住户多为外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现在我们看到的武康大楼是经过完整修缮后的样子,由于外立面空调机架、雨棚,晾衣架等附着物增多,对大楼安全和景观都有一定影响,所以修缮工程特别将二楼以上的所有空调机架位置进行了调整,做到‘横平竖直’,雨棚和衣架都拆除了。所有的空调机架也都统一定制,兼具遮挡、通风和安全美观的功能。”应伊琼仔细介绍了武康大楼的建筑细节。

1943年,福开森路更名为武康路,1953年,诺曼底公寓更名为武康大楼。1995年,武康大楼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录。

随着队伍继续向前,几幢淡黄色外墙的小洋房映入眼帘,武康路394号、396号住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十分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筑,带有细小粗糙质感的水泥拉毛纹理的外墙,圆拱形的门廊和窗洞,以及特制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

“罗密欧阳台”是武康路小有名气的打卡点,坐落于武康路378号,曲线形铸铁花饰阳台成为了人们了解西班牙建筑的标志之一。随即看到的是开普敦公寓和密丹公寓,从整体建筑线条和装饰上就能直观感受到现代派建筑和装饰艺术建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行走活动

今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了一本讲述上海地标建筑的书——《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该书介绍了上海56处地标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早在2017年,韩正同志就这样描述上海的未来:“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我们阅读法国梧桐树下老洋房、石库门里弄,阅读一处处名人故里、历史遗存,阅读亭台楼阁桥寺塔,阅读东方明珠、陆家嘴“三件套”,阅读嵌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地标。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陆家嘴读书会与织城网络还将陆续策划主题为“阅读外滩和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阅读上海近现代商业与娱乐建筑”以及“阅读老上海的大宅小院”等活动,带领大家探访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深入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阅读江阴路上的老宅。

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背后所展现的是上海乃至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进步史与创新史。当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在现今日常生活中被激活,建筑,就是历史与当下最好的连接。

正如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所说:“你可以欣赏一栋好看的建筑,但它不一定能和你产生互动。能和你产生互动的,一定是容纳你感情与记忆的地方。” 要和建筑产生互动,就要真正走进建筑,感受建筑与城市的魅力之所在,把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让建筑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桥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